【影劇觀點】太陽的後裔:兩難問題--那些人生中痛苦的抉擇
由宋仲基和宋慧喬主演的韓劇「太陽的後裔」,造成轟動,在韓國最高收視率達46.4%。
如果要你選出「太陽的後裔」中,最讓你難忘的一幕,你會選哪一幕呢?
有人說是「紅酒之吻」。
什麼?你還沒看過?
簡單來說就是姜暮煙喝著紅酒,一邊跟劉時鎮炫耀說:「怎麼?你也很想喝嗎?」
(劉時鎮是特種部隊,在軍中不能喝酒)
劉時鎮回答:「倒也不是沒有辦法。」
接著就走上前,吻了姜暮煙,品嚐了紅酒也擄獲了姜暮煙的心。
嗯,是很浪漫,不過也就僅止於浪漫。
對我而言,最經典的一幕就是「發電所兩難抉擇」。
為什麼呢?我們先來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了。
原來烏魯克的發電所發生大地震。
劉時鎮領著部隊前往救援,姜暮煙則跟著醫療團投入救災。
這時,現場發生了一個狀況。
坍塌的混凝土剛好壓在高班長的下半身,而上面的鋼筋則穿過印度青年巴宇的上半身。
問題來了。
如果把高班長那端的混凝土抬起來,就會牽動鋼筋,那麼巴宇就會被分成兩半;
但是如果先把巴宇那端的鋼筋剪斷,混凝土會往下沉,那麼高班長就會被壓碎。
簡單來說,兩個人之中只能救一個。
咦!這劇情怎麼似曾相識?
沒錯,如果你也察覺到了,代表你已經是個高手了。
就是小說家張翎的《餘震》。
故事背景發生在唐山大地震,有一位母親,她的一對姊弟被壓在水泥板的兩端。救難人員告訴她,只能救一個,因為不管撬開哪一端,另一端的孩子都會被壓死。
故事中的地震,從來不是要告訴你板塊運動的道理,而是為了要逼出人性的抉擇。
這樣的抉擇,我們稱之為「兩難」。
99%的兩難是為了「製造人物的衝突」。
在《餘震》中,母親最後的選擇是:「救……弟弟。」
被犧牲的是姊姊,母親必須終生帶著對姊姊的虧欠活下去。
但更折磨人的是,姊姊竟然沒死,帶著對母親的怨恨活下去。
「強震23秒,餘震32年。」
地震再強,也強不過內心從未止息的餘震。
原來如此。那剩下1%的兩難是做什麼用的?
好,是為了「化解人物的衝突」。
什麼?這不是前後矛盾了嗎?
別急,厲害的編劇會善用「兩難」反將「衝突」一軍。
首先,是職業的衝突。
劉時鎮是軍人,在戰場上靠殺人來守護生命;
姜暮煙是醫生,在手術檯靠治療來拯救生命。
對於姜暮煙而言,生命都有尊嚴,沒有任何價值可以凌駕於此。
價值觀的差異,造成他們即使互有好感,卻仍隔了一面紗。
再來,是兩難的抉擇。
地震發生,高班長和巴宇命在旦夕,卻只能救出一個。
誰能決定救誰?當然是有專業醫療判斷能力的姜暮煙。
「所以現在是要我……做出選擇嗎?兩個人當中,該先救誰?該讓誰死?」
你發現了嗎?這個兩難其實目的在衝擊姜暮煙固守的價值觀。
在手術檯上,姜暮煙可以盡力拯救每一條生命;
但在災難現場,姜暮煙必須選擇存活機會較高的生命來救治。
巴宇在擔架上,表情痛苦,被送往醫療中心;
高班長被放進屍袋,面容安詳,放置在斷垣殘壁之間。
這是姜暮煙人生中,做過最痛苦的抉擇。
最後,是衝突的化解。
這場地震,就故事發展而言,幫了劉時鎮一把。
因為姜暮煙在抉擇救誰的過程中領悟了一件事:
「原來,生命也會有無可奈何的時候,犧牲有時是拯救的必要之惡。」
那麼,劉時鎮呢?當他面對敵人,扣下扳機的那一剎那,內心是不是也承受著這種巨大的煎熬和痛苦呢?
當姜暮煙經歷了兩難抉擇,頓時理解了劉時鎮。
此後,橫阻在他們職業之間的衝突線就無聲無息的消失了。
很多時候,兩難是製造衝突的催化劑。
但別忘了,兩難也可以是同理彼此的緩衝劑。
就看你想怎麼說個動人的好故事。